禾音美科技

kondo是什么,Kondo究竟指的是什么?

“Kondo效应”是指磁性杂质原子(如钴原子)与其他非磁性金属中的多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数学上描述为一个困难的多体问题。

Kondo效应,又称近藤效应,是一种在低温下出现在含有磁性杂质原子的非磁性金属中的物理现象,这一效应最早由日本科学家近藤淳于1930年代发现,当磁性杂质(如钴原子)掺杂到非磁性金属(如铜、金或银)中时,会导致这些金属在低温下的电阻率出现一个极小值,以下是对Kondo效应的具体解释:

kondo是什么,Kondo究竟指的是什么?-图1

1、基本概念

定义与发现背景:Kondo效应是指在低温下,由于磁性杂质与传导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金属的电导率、比热容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发生反常变化的效应,这一效应最初是由日本科学家近藤淳在研究含磁性杂质的合金时发现的。

产生条件:Kondo效应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杂质原子具有固有的角动量(即自旋),二是温度足够低,使得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小于磁性杂质散射引起的电阻率变化。

2、物理机制

局域磁矩的形成:当磁性杂质掺入非磁性金属中时,会在金属中形成局域磁矩,这些局域磁矩与传导电子之间会发生自旋交换作用,导致电子的自旋状态发生改变。

散射与相干:在高温下,体系的热涨落占主导地位,金属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即随温度降低电阻减小,当温度低于某一特定温度Tk(称为Kondo温度)时,传导电子受到磁性杂质散射的影响大于热涨落的影响,导致电阻率开始增大,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不同杂质位点上的Kondo单态之间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并彼此相干,形成Kondo晶格。

3、实验观测与应用

电阻率极小值:Kondo效应最显著的实验特征是电阻率温度曲线在低温下出现极小值,这一现象表明,在低温下,磁性杂质与传导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kondo是什么,Kondo究竟指的是什么?-图2

应用领域:Kondo效应不仅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还在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Kondo晶格是研究重费米子体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4、理论模型与计算

Anderson模型:Anderson模型是描述Kondo效应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导带电子与杂质d能级之间的sd电荷涨落和单点Coulomb排斥之间的竞争,通过求解Anderson模型的Hamiltonian,可以得到关于Kondo效应的定量描述和理解。

数值计算与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来更深入地研究Kondo效应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表现,这些计算结果为理解和预测Kondo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Kondo效应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物理现象,它涉及到磁性杂质与传导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常物理行为,通过深入研究Kondo效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凝聚态物质的微观机制和宏观性质,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473708564@qq.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ymcn.com/show/640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